
【籮筐】精神鈣片(隨筆) ——與郭凱敏先生交流有感
應美國華人朋友的邀請,通過我了解一下,上世紀八十年代,開創了中國電影“第一吻”的郭凱敏先生的近況,讓朋友失望了,其實我也不知道。我與郭凱敏先生純屬偶然相遇產生了“神交”,只見文字不見人。若有一天擦肩而過,我認識他,他不認識我。
因受人之托,我特意問了先生近況,他說他現在是演員、導演為主線的工作,同時推進有價值的文化項目,如科同村“我和大家一起看電影”“電影連環畫之樂誦”文化推進。左權井溝村推進井溝民歌村三部曲構想等??傊?,我覺得先生在搞具有美學價值的尋根文化。這似乎是文化人共同的愿望。先生由于在《廬山戀》和《小街》創造了經典,聲譽推上高潮,后來他也演、導了不少影視劇,人們的認識度仍然停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記憶度。最近的行動是:2012年導演,主演了《先鋒1931》抗日連續劇,網上可查到,我就不再贅言了。
我最感興趣的,是郭凱敏先生的心靈狀態和藝術狀態,他對藝術充滿活力的追求很是提神。他讓我認識了一種人生,一種精神氣質,一種人格力量。和他交談總有一種氣場能融化我內心的陰霉,他身后仿佛有一輪太陽,總能瞬間射來一束光芒,頓然讓我放下憂思看到光明,并提醒我在暗夜中成為光明本身。那天早晨,我被一視頻驚怔了!我突然覺得搞藝術,寫小說有何用??!不過是盛世時期的一塊糖,亂序時什么也不是。抑或盛世時嚴肅文學,高雅藝術也是冷僻物,但我們愿意堅持美尋求美。就像《風語》遇到先生,共鳴一下也是幸福。莫言,魯迅都堅持批判,我是贊同的。作家堅持反思批判是發現和感知能力,但我認為文化人最大的能力應該是新的人文精神快快建設起來?,F時代“三觀”喊的山響,即:人生觀,價值觀,世界觀。唯獨沒有宇宙觀。人的符號無限加大,這種傲慢與偏見導致了天災人禍,只能自做身受。
我把這一席話發給先生。先生回信:
“應該說你我已是心境明朗者,明是非,明黑白,關鍵是明德道。當下行尸走肉魂不附體成為流行風尚,然而明德者也不僅僅限于你與我,你的《風語》《四季娃》等作品都是明德者之心作!蝴蝶效應會形成文心不僅僅限于雕龍,更在于文心之心力反省大眾,‘人血饅頭’的時代出現了魯迅的文心力,人魔狗樣時代出現了你的《風語》……非常開心非常摯真天堂地獄都在人間,明德者天堂快樂失德者地獄哀嚎……”
短短幾句話讓我內心朗然,對于紙上空談的失意回升到意義上來,堅定了我的信念。是的,文心不僅僅是雕龍。這話深刻。真摯的心力必有效應。他比我明白自己的使命,對藝術追求的終極目標絲毫不動搖!人文精神,不是寫在紙上的文字,而是人與人在交往之中所給予的熱忱與信賴,是客體直接傳遞的氣場。也許是經歷的人事多了,也許是老了,沒有特別喜歡的事,也沒有特別感興趣的人。但對于靈魂干凈,具有精神性的人,卻讓我格外感動!我們面對下一代,金錢絕不代表遺產,人文精神才是真正的遺產!我相遇郭凱敏先生恰恰就是他的人文精神一再讓我生敬!他的行動力,他的工作節奏,他的堅定、勤奮,讓我常常覺得我們不是同齡人,他是個朝氣蓬勃生龍活虎的年輕人。我的長篇小說《風語》偶然和他相遇,彼此沒有任何交情,40萬字三天看完,且很隨意地寫出高品位的評述,讓我大跌眼鏡。這才氣,這學識,這概括力,這視野真是上乘。在斷續交流的過程中,發現我們對藝術的理解和審美驚人一致!我想起幾年前寫過一個劇本,一直沒做處理,手機發去請他看。誰也不會想到,近4萬字。下午五點多發過去,晚上七點半收到閱后筆記,我又驚呆了!這是什么速度?真是雷霆震撼!分享筆記如下:
動漫電影《四季娃歷凡記》編劇陳亞珍,寓言式劇作結構,構成主題“人類世界生存秩序”。劇作上下部劃分突顯秩序給生命帶來美好,顛覆秩序給世界帶來悲?。◤娏业闹鄙洚斚氯祟愡`背天理的惡果難容)。劇作一個醒目的詞匯“亂季”,應該是該劇的核心主旨?;煦珙A示著人類的弱點:貪婪、私利、違約,四季娃的瀆職,急功、近利的病源體……縱觀劇作核心創作者極端的焦慮不安,用世外桃源般天境喚醒著當下人類執迷不悟。從創作初衷來看電影體的結構是理想的愿望,由于投資方資金因素暫時擱淺。但是現在來看,該劇作更適合舞臺劇樣式或舞臺清唱劇。四季娃、天父地母、仲小玄、合聲部所有生靈動物、混沌、急功、近利的聲音出現,形成惡性循環的象征模式。其舞臺演出結構,陶淵明式世外桃源,屈原式離騷般混兮濁兮,仲小玄式華夏兒女君子自強不息之魂魄……舞臺劇名擬為《四季娃歌謠》。閱讀劇本后的構想?!保▌P敏2022.11.24)
這是他一個半小時的效率,我先是被驚呆了,然后是被徹底感動了,再然后是自愧不如,再再然后我不能自視老了,得向他學習這種最具精神性的人格,立竿見影式的行動!我想用“崇高”這個詞來表達,但時下人視崇高為矯情,說不接地氣,那我就稱之謂精神氣質。對藝術熱愛到極致就有了境界。他沒有玷污了《小街》男主角的形象,戲里戲外知行合一,這讓我對他產生了進一步的探討,也想從他身上挖些“他山石”,滋潤一下我干枯了的文學心。既然這一生選擇了藝術,就要像他一樣盡心盡力,人性的美任何時候都是精神食資,無論盛世還是亂世,都應該傳承精神和靈魂的福音。
我發現,他遇到喜歡的作品如饑似渴,視如己出,邊閱讀邊構想,這種立體閱讀,非天才不可勝任!也許人物、場景在他腦海里已走了一遍。我每日里死氣沉沉,過著乏味的生活,郭凱敏先生的風范確實具有如沐春風,如飲甘露之感。這種人生是值得記錄的,也是對我的鞭策。在交談中,他常常有妙思。他說:
“想起有一年和陳佩斯、朱時茂等合作的話劇《托兒》,演出需要每位演員在節目單上寫幾句話,我寫的是‘快感與快樂只是一字之差,卻是天地之別,快感是物質,快樂是精神,精神是崇高的?!?br />
自從閱讀了你的作品《風語》深感快樂之溫馨,快樂之開心,當下的快感已經成為習以為常的文化產業現象:快遞、快速、快感、快錢,尤其是快錢幾乎激活了魔鬼的激情……當下更多的讀者,也許不會靜下心來,特別是凈下心來閱讀《風語》,但是需要堅守信念才能夠凈下心來閱讀的生命體,需要呵護,喜悅樂動?!?br />
看,他從“快樂和快感”中體會到藝術的層級,細想確有其真理性,快感是一時,快樂是永恒!能夠永久的必有精神根柢。閱讀《三國演義》《紅樓夢》常常能激發文化心理的快樂,它是讓人回味無窮的。想起文學界曾熱過“下半身”寫作,說這是性別革命。讀時雖然有快感,讀后全忘。時至今日“下半身”早已隨風消失。我以為這便是凱敏先生說的“快感”吧!
他說《風語》要成長,需要呵護,有文化根基,有美學價值的作品不多。樂誦文化推進(“樂誦”是先生提倡的),會讓文字動起來。但是需要機緣。然后他告訴我:“機緣和機會是不同的,機會有投機性,機緣是全景式的?!蔽倚囊粍?!這個說法還是首聽。人們都在抓機會??!比如弱者等待機會,強者抓住機會,智者創造機會。豈不都代有投機性?人們往往對現成的概念成為正確的答案。但他卻發現“機會和機緣”有別。機緣是不期而遇吧?或者說是有備而遇吧?萬事萬物皆有機緣,這是通透世事之后的言說。這都屬于藝術與人生的哲思,是切身體驗后的結晶。比如他說“觀看與觀賞”有別。觀賞是賦予美學的根脈——真!而觀看沒有靈魂根柢,水過地皮濕,我們常??催^即忘的東西很多——是偽文化。
顯然,先生力求藝術達到“快樂”、“觀賞”追求精神的永久回響。這使我看到一個藝術家就像個長跑運動員,永不松懈的探索和追求,就擁有健全的魂魄!就像是海浪拍岸,蜜蜂逐花,永遠釀造善美的甜點。在這個“內卷”“躺平”精神疲軟的時代里,郭凱敏先生無疑是一枚精神鈣片。至少我的人生熱情被他激活了。也許在今后的交談,還會有新的感悟,我會繼續寫下去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