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東籬?奇】喜歡聽戲的母親(散文)
母親不懂得“戲如人生”,惟愿在戲里,不肯走出來。
一
母親對戲曲情有獨鐘,有著海納百川的情趣,喜歡聽各種曲劇,比如京劇、評劇、黃梅戲、越劇、豫劇、昆曲、秦腔、川劇等,就連河北梆子、湖南的花鼓戲以及東北的二人轉等這樣的地方曲藝,她也喜歡。我常常想,喜歡喝茶的人,紅茶綠茶白茶黑茶花茶烏龍茶,什么樣的茶品都入口,來者不拒吧。
喜歡聽戲的母親,讓我在很小的時候,就受到了戲曲藝術之美的熏陶,在我的心里埋下了一顆熱愛戲曲的種子。
回憶兒時,經常有劇團來演村戲,母親便會帶著我一起去聽戲。印象最深的一次,是母親帶我去榆樹房村聽戲。
有一天,鄰居淑芬嬸特意來我家告知母親,榆樹房村有來自普蘭店的戲班子來表演戲曲,問母親去不去?喜歡聽戲的母親笑著答應,那肯定去!淑芬嬸說,那我和你一起去。母親說,以前聽戲都是在鄉政府,離家較近,這次跨縣城去聽戲,路途有些遙遠,還要翻山越嶺,再約幾個鄉民一起去吧。母親和素芬嬸于是奔走相告,最后和母親一起去的,有紅葉阿姨、淑芬嬸、韓大娘、鳳嬌嬸和田嬸,算我在內,一共七個人。不去約聽戲,難得相聚,母親就喜歡在一起的感覺。
聽戲對于母親等人來說,簡直就像參加婚禮一樣盛大而隆重,每個人都穿戴一新,一改平時去田地干活時的素樸穿著,母親也把我打扮得花枝招展,一個個精神抖擻,容光煥發。要知道,在那個沒有電視沒有手機的年代,村民們的娛樂方式少之又少,村戲無疑是最受鄉民們歡迎的娛樂方式。
去榆樹房村,需要翻過我家門前的大山,大家走在崎嶇的山路上,一路上歡聲笑語,當時正值夏季,山路兩旁樹木蔥郁,芳草青青,山花浪漫,草叢中不時傳來蟈蟈“唧唧、唧唧”的叫聲,樹上的鳥鳴聲不絕于耳,讓人心曠神怡,再加上目的地榆樹房村有戲曲在召喚,母親等一行人都步履矯健,腳下生風,興致盎然,滿面春風。鳳嬌嬸看到路旁的一叢藤蔓上,懸掛著紅紅的如瑪瑙一樣的串串野果,快速跑過去采摘下來,遞給我吃,那野果有點像紅莓,吃著如蜜一樣甜,一直甜到了心里。
走過一條長長的山路,翻過一座高高的大山,渡過一條寬寬的清河,終于到達了榆樹房村,當時戲已經開始了。在鑼鼓喧天的鼓樂聲中,以及美妙動聽的京胡伴奏下,一個個戲曲演員粉墨登場,高高的戲臺上,姹紫嫣紅一片,就像欣賞一片花海,那么壯觀。戲臺下人山人海,人頭攢動。我們去晚了,只能在戲臺的斜對角處找一個位置坐下來,好在戲臺搭建得比較高,看得明,聽得清。
我太小,聽不懂臺上的戲曲演員們在唱些什么,喜歡看臺上的女演員,一個個身著華麗的戲服,鳳冠霞帔,輕挪蓮步,翹起蘭花指,舞動水袖,衣袂飄飄,婀娜曼妙,啟動朱唇,“咿咿呀呀”地唱著,戲臺一隅的樂師,十分投入地拉著京胡在伴奏,他的頭也晃來晃去的,和手里拉京胡的那只手的動作步調一致。演員的角色在戲臺上不斷變換著,有時候是俊美的小生,有時候是端雅的青衣,有時候是畫著花臉的中年男人,也有的時候是拿著刀劍的武生,還有鼻梁上畫著一點白的小丑等,那武生對打,場景非常壯觀,好像各個身懷絕技,身手不凡,那小丑的扮相真是滑稽可笑,讓我忍俊不禁。而最讓我感到驚艷的,是穿著鳳冠霞帔的美人,一舉手一投足都是那么優雅,那么迷人。
我常常想,我們生活里的那些精彩動作,應該是受到戲中人物的感染,看完戲,連走路的架勢也像邁著臺步。
“臺上一聲啼,臺下千人淚。臺上一聲笑,臺下萬人歡”。
再看母親,正聚精會神地在聽戲,如果是喜劇,她就會跟著笑,如果是悲劇,她就會淚眼汪汪,母親聽得如癡如醉,如夢似幻,完全沉浸在戲曲藝術的美妙意境中,甚至忘了今夕何夕,忘了時間。
戲臺下,有賣各種美食的小販,有賣香噴噴的包子的,有賣金黃酥脆的麻花的,有賣帶著芝麻的燒餅等,這些美食對小小的我,有著難以抵御的誘惑力,但我從來不會主動和母親要錢買吃的,除非她買給我,生怕我的叫嚷會耽擱母親看戲。
直到傍晚時分,演員們都去吃晚餐了,戲曲中場歇息時,母親才想到我可能餓了,于是給我買了兩個包子吃,熱乎乎的包子,鮮美多汁,而母親自己,只買了一根雪糕吃。紅葉阿姨和田嬸等,也都只買了一根雪糕吃,也許她們真的不餓,有戲曲的精神食糧讓她們充饑,在那個困苦的年代,我的母親和鄉民們就是這樣節儉,雖然物質匱乏,但戲曲給她們的精神帶來了愉悅和滿足。
月上柳梢頭,聽戲黃昏后。我抬頭看看天,一顆顆明亮的星星在向我眨著快樂的眼睛,戲臺上的戲曲演員們,還在“咿咿呀呀”地唱著,在我聽來,仿佛是美妙的催眠曲,我不知不覺就在母親的懷里睡著了。母親等人那晚一直聽到十點多鐘,曲終人散,方才帶著我回家。
回去的路上,月白風清,萬籟俱寂,但由于山路艱險,大家對我特別照顧,一個個換著背我,盡管累的氣喘吁吁,但都不肯把我放下,至今回想起來,心里依然感覺溫暖。
韓大娘文化程度不高,那些唱詞對她來說有些高難度,她就問母親,都聽到了哪些戲曲,讓母親給她講講。母親說,有《鳳還巢》《霸王別姬》《四郎探母》《穆桂英掛帥》《貴妃醉酒》等,母親開始給我們講述戲曲《鳳凰巢》的故事情節,母親娓娓道來,明朝有一個官員,有一妻一妾,妻子生的大女兒相貌丑陋,而小妾生的小女兒聰慧俊秀……大家都靜靜地聽著母親的講述,就連小小的我,都聽得入了迷,當聽到那個丑女把英俊的穆公子嚇跑的時候,我們都轟然大笑,甚至忘記了路途的遙遠和艱辛。母親講完《鳳還巢》,接著講《霸王別姬》,一部戲接著一部戲講,我們到家時,還沒講完。時已三更半夜,戲興還未盡。
這次和母親一起去聽戲,讓我對戲曲產生了興趣,雖然聽不懂,但母親讓我初步領略到了戲曲的藝術之美。我的母親以及那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鄉民們,在戲曲中感受到了心靈的寧靜與精神的愉悅,聽戲,對生活貧困的鄉親們來說,是一場精神的盛宴,舞臺上,那繽紛炫目的色彩,給鄉民們平淡的生活,涂抹上了一抹瑰麗和明媚的色彩,讓鄉民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與寧馨。
二
問起母親,京劇的唱腔那么高難,怎么能聽懂?母親給我講了她少女時和戲有關的一段經歷,還有給她帶來刻骨銘心記憶的一些故事,為她日后喜歡戲劇埋下了伏筆。
在外婆家老屋的左側,有一塊空地,村里的戲臺就搭在那里,距離外婆家不到300米的距離,真的是“近屋樓臺先得戲”,母親小時候看戲就方便了,外婆是一個戲迷,母親小時候經常跟著外婆去聽戲。那時候戲臺上演京劇《三娘教子》和評劇《小女婿》,在《三娘教子》中扮演倚哥的小男孩,和在《小女婿》中扮演小女婿的少年是同一個人,他的名字叫小東,那時候也就十一二歲的年紀。
劇團是熊岳劇團,屬于當地的民間班子,大多數演員們演完戲后,晚上都回家睡覺了,但小東卻無家可歸,因為他是一個孤兒,善良的外婆就把西屋騰出來,讓小東居住。
早晨,外婆會給小東煮一碗手搟面,面是從母親三伯父家借來的,外婆在面里還特意加兩個雞蛋。之后,外婆才會煮一大鍋玉米粥給她自己的孩子們吃,怕母親和小姨有意見,就說,小東白天要唱戲,需要體力,所以才做的小灶給他。
小東是一個懂事的孩子,感覺無以報答外婆的恩情,有時候就給外婆唱一段戲聽,唱得字正腔圓,有板有眼,像模像樣。母親的年齡和小東相仿,也想學唱戲,小東就教母親唱幾句,有京劇,有評劇,有時候還給母親講劇本,就這樣,母親對戲曲越來越喜歡了,也了解了一些戲劇的劇情。
劇團的團長看小東長相俊美,又肯吃苦,就有意培養他,讓他學唱京劇和評劇,劇團的師傅們都盡心盡力毫不保留教小東,小東學得也刻苦。師傅們不僅教小東唱戲,而且還給他講關于京劇和評劇的歷史和故事。在母親的印象中,小東和母親提起過兩個人,一個是評劇的著名表演藝術家小白玉霜,另一個就是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程硯秋。
小東說,白玉霜是評劇白派的創始人,而真正把評劇白派發揚光大并推向巔峰的,是小白玉霜,代表劇目有《秦香蓮》《九尾狐》《小女婿》和《杜十娘》等,這些經典的劇目,可謂家喻戶曉。小東告訴母親,小白玉霜不僅戲唱得好,還勇于創新,在解放后率先表演現代戲曲,而且還愛國呢,她曾經自愿到朝鮮戰場進行慰問演出過。當小東和母親說起小白玉霜時,母親在心里暗暗佩服這個奇女子,她的愛國情懷和創新意識令人贊嘆!她也為傳承評劇的藝術做出了重要的貢獻。
小東又說到著名表演藝術大師程硯秋先生,他是京劇四大名旦之一,是程派的創始人,他唱腔獨特,扮相柔美,表演細膩,他的代表劇目有《碧玉簪》《荒山淚》《春閨夢》《鎖麟囊》等,他勇于創新,講究音韻,唱腔婉轉,有自己的獨特風格,他扮演的角色優雅嫻靜,婉約清逸,嫵媚動人,扮演的一些角色,在氣質上就如秋天經霜的菊花,有一種傲然的風骨,他創作和表演了多部經典的戲曲,很多戲曲劇目至今都膾炙人口,深受人們喜愛。小東說,程硯秋先生是德藝雙馨的藝術大師,他有著愛國情懷,也重情重義。
小東的話,讓母親對這兩位藝術大師肅然起敬。也感悟到,我們今天能聽到這些經典的曲目,不要忘記那些為中國曲藝的傳承做出重要貢獻的藝術大師們,是他們刻苦鉆研,傾情演繹,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舞臺,奉獻給了戲曲藝術。
這些民間的傳承教育,簡直比專業的課堂還精彩,這就是中國文化的持久魅力,是自愿的,并非強迫的,藝術的根子在民間,也走進了我母親這樣的普通百姓心中。
三
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每一年都在提高,記得我很小的時候,家里只有一臺收音機,全家人吃完晚飯后,靜靜地聽評書,后來家里有了電視,更多的時候,是全家人吃完晚餐后,一起坐在電視前看電視節目。電視上經常播放各種戲曲,有京劇、評劇、黃梅戲、越劇等。每次當電視播放戲曲節目的時候,母親都會坐下來靜靜地聽戲,哪怕正在吃著晚餐,她也會端著飯碗坐到電視前,一邊吃飯一邊聽戲,父親看她如此癡迷戲劇,不想打斷母親聽戲的興致,當我們都吃完飯后,父親就默默地收拾碗筷去洗碗了。
有的時候,電視中播放的戲曲還沒演完,我們都睡著了,就母親一個人坐在那里全神貫注地聽戲。我有時候已經睡了一覺醒來,看她還坐在電視機前,她聽得那么投入,如果是喜劇,她會手舞足蹈,如果是悲劇,她就會跟著落淚,抬起手腕抹一把眼淚接著聽。我當時在想,這戲曲怎么會有這么大的魔力,讓母親如此著迷!
后來我稍大一些,慢慢能聽懂一些戲曲的時候,就明白了戲曲的藝術魅力就如千年的佳釀,讓人為之沉醉,也有人甘愿為之而沉醉。
我記得和母親一起聽過幾部戲曲,有黃梅戲《女駙馬》,因為這部黃梅戲唱腔優美流暢,如行云流水般婉轉動聽,而且通俗易懂,我陪著母親一直從頭聽到尾,傳奇的故事,柔美的唱腔,我至今記得那幾句唱詞:“為救李郎離家園,誰料皇榜中狀元……我也曾赴過瓊林宴,也曾打馬御街前?!奔词宫F在重聽,依然喜歡,真是百聽不厭。
也和母親一起聽過呂劇《姐妹易嫁》,呂劇也是通俗易懂,這部戲的語言淳樸生動,唱腔柔美纏綿,意韻深遠悠長。母親邊聽邊給我講戲,劇中的姐姐嫌貧愛富,在大婚之日拒絕完婚,妹妹心地善良,代替姐姐出嫁,姐姐后來得知新郎毛紀得中狀元,懊悔不已。這部戲給少女時期的我,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母親告訴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愛情觀,要學善良的妹妹,不要學姐姐,對我以后的人生有著深遠的影響。
記得和母親一起聽京劇《鎖麟囊》,對于京劇,我那時還不太懂,母親耐心給我講劇情,母親夸贊薛湘靈善良仁慈,將價值連城的鎖麟囊送給貧女,也夸贊貧女趙守貞懂得知恩圖報,母親也感嘆人生的三起三落,不會永遠富貴,也不會永遠貧窮。母親的觀念也影響著我,戲如人生,人生如戲,在戲曲的悲歡離合中,感悟人生的悲喜。
和母親一起聽戲,在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中,我也漸漸喜歡上了聽戲,如今,我有時候就會聽上一段,戲曲的藝術之美,真是妙不可言,美不勝收。那天我聽梅蘭芳的《貴妃醉酒》,竟然聽得淚流滿面,這就是戲曲的魅力。在異國他鄉的我,回望和母親一起聽戲的場景,感覺是那么溫馨。
四
戲曲藝術融合了多種藝術之美,凝聚了文學、舞蹈、音樂、繪畫等多種藝術為一體,是中國的藝術瑰寶。戲曲,如一匹華美的錦緞,高貴、典雅、端莊,帶給人賞心悅目的美感;戲曲,似一首古典的樂曲,唯美、婉約、悠揚,吟唱著動人心魄的旋律。戲曲的唱詞,或激昂高亢,或低徊婉轉,或纏綿悱惻,或剛毅悲壯,在戲曲演員們的輕歌曼舞中,演繹著感人至深的離合悲歡。
戲曲的唱詞不僅展示文學藝術之美,也給人以智慧的啟迪。比如《鎖麟囊》中這句唱詞,“他教我收余恨,免嬌嗔,且自新,改性情,休戀逝水,苦?;厣?,早悟蘭因”,唱出了繁華過后對人生的深刻感悟,當我問母親是否記得這句唱詞時,母親說她記得,她的記憶力是那么好!可能和她喜歡聽戲有關,她有時候在電話里提到一部戲,如果我說我沒聽過,她就會給我講出整個劇情,講得繪聲繪色,細膩而生動。母親告訴我,她新近買了許多戲曲光盤,沒事就聽,聽戲讓她遠離了寂寞,讓她的心情變得舒暢,也讓她的晚年生活變得豐富多彩。
母親說,現在聽戲很方便,在手機上就可以聽,但是年輕人更喜歡聽抖音和流行歌曲,中國戲曲是藝術瑰寶,特別是京劇,更是中國的國粹,博大精深,源遠流長,真希望多做些宣傳,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熱愛戲曲藝術。
我知道母親喜歡聽昆曲《牡丹亭》,于是告訴母親,昆曲于2001年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“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”,中國的昆曲已經在英國、美國、德國等多個國家表演,昆曲是中國古典戲曲藝術的經典,融合了唱念做打、舞蹈、音樂、武術等為一體,而且曲詞典雅清麗,唱腔婉轉柔美,表演細膩生動,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,有著六百多年歷史的昆曲,已經成為了世界的文化遺產,這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。而且一些藝術院校也開設昆曲教學,現在如果大劇院演昆曲劇目,簡直是一票難求。
聽完我的這些話,母親感到幾分欣慰。母親接著說,很多年沒有看到戲班子來村子里演戲了,很多劇團都解散了。從母親的話語中,可以感受到,母親對一些地方劇團的解散,懷有無限的惋惜之情,有無奈,也有淡淡的憂傷,也能感受到,在母親的內心深處,深深地懷戀著在戲臺下聽戲的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。
我聽了,沉默不語,我在心里暗暗許愿,將來帶母親去劇院聽一場戲,對母親來說,是體驗一種久違的欣喜,對我來說,是重溫和母親一起聽戲時的幸福與溫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