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文璞】選擇權永遠在我們自己手中(隨筆) ——電影《竊聽風暴》觀后
近看2006年德國多納斯馬爾克執導的《竊聽風暴》,深受震動。這部電影并沒有什么大場面大制作,但我覺得這就是一部大片。大片者,內容豐富,立意深遠也。
影片講述東德高級特工衛斯勒在上司的授意下,竊聽著名作家德瑞曼和其女友西蘭的生活,卻被他們高尚的情操、真摯的愛情、追求自由的行動所打動,從一個竊聽者、敵對者轉變為一個秘密幫助者、同盟者的故事。
一
故事還原的歷史背景是1984年的東德。當時世界的大潮流是東西冷戰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,德國被蘇聯、美國、英國和法國分四區占領。1949年,美英法占領區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,通稱西德,蘇聯占領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,通稱東德。原德國首都柏林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。根據蘇聯、美國、英國和法國四國協議,西柏林是西德領土。從經濟發展、民主自由來看,都是西德壓倒東德。東德成立初期,面臨著嚴重的人口外逃問題,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有270萬東德居民由于政治或經濟因素,外逃到西德。
為阻止居民逃往西德,1961年,東德政府沿西柏林邊境修建了全長155公里鐵蒺藜圍成的路障,后來改筑成2米高、頂上拉著帶刺鐵絲網的混凝土墻。這就是著名的柏林墻,東德政府稱此墻為“反法西斯防衛墻”。同時,東德政府允許對越境者加以射殺,從此逃亡被遏制住了!
至此,東德與西德之間人員的自由往來被阻斷。此與同時,東德的國家安全部門對“異見者”和社會活動進行著嚴密的監控和壓制。這是電影事件發生時的大環境。影片雖然沒有大量鏡頭加以展現,但柏林墻、監控、壓制等要素,自然會讓觀眾回憶那段歷史。畢竟,那段歷史帶給人們的傷痛,無法抹去。只要不忘卻,就是最好的紀念。
二
影片主要人物有五個,一是上司,包括文化部長、文化局長,他們是當局的代表,也是腐朽腐敗的代表;一是藝術人士,包括作家德瑞曼和其女友西蘭,他們是被監控、被侮辱的代表,也是斗爭的代表;高級特工衛斯勒,處在上司和被其監控對象之間,是一個中間人物,最后在雙方的共同影響和推動下,良知蘇醒,最終發生轉變。
文化部長位高權重,本來職責是促進文化事業發展,但他的選擇卻是監控和壓制。在他的管理下,奉行“順我者昌,逆我者亡”的原則,根據政府的意識形態需要,以及個人的好惡,輕易對藝術家的藝術生命進行剝奪。影片中德瑞曼的老師雷曼,不愿意為東德政府發聲,導致被封殺。德瑞曼的朋友都處于監控之中。他們對批評、反對政府的聲音進行高壓管制,凡是“異見者”都被打壓、扼殺。這樣的部長,無論當時多么不可一世,多么風光無限,歷史終將他們歸入腐朽一類。
影片對文化部長關于監控、打壓方面直接著墨不多,含蓄地讓觀眾去體會,他是總頭子,一切的監視都是他批準的。導演給文化部長安排的戲碼,是強迫女演員、也是德瑞曼女友西蘭委身自己。他赤裸裸地威脅西蘭,如果不服從自己,就將她從演員名單中除名,從此無法登臺表演。這比權色交易更惡劣!至少在權色交易中,色者帶有主動投懷送抱的意思。這里完全是強迫,是公然在自己的公務車里發生的猥褻!雖然只有短短一分鐘的鏡頭,但足以讓觀眾記住他而憎恨他!
部長第一次得手后得寸進尺,要求西蘭每周四到大酒店陪他過夜。西蘭迫于壓力,瞞著男友德瑞曼照辦了。后來她覺醒了,選擇不再委身部長。部長立即展開了制裁。他以西蘭服用違禁藥物為由,命令文化局長逮捕西蘭。就這樣西蘭入獄了。這個過程拍的都非常簡略,只有幾個畫面,卻讓人深刻記住了這位部長的渣!同時,觀眾也會深思,憑什么他可以這么為所欲為?憑什么他可以這樣濫用權力?自然也激起觀眾對支持部長這么腐敗的體制機制產生厭惡之情,抵制之情!
文化局長是主演衛斯勒的直接上司。從正面講,這是一位敬業的,業務精湛的領導,執行力很強。但他終究將自己的職業干成了畸形!當衛斯勒想將截獲的重要情報向他匯報時,他自顧自地炫耀了一番自己的得意之作。用一大段獨白,炫耀其對付藝術家的手段,根據血型、氣質,分類對付藝術家。監控對象德瑞曼這樣氣質的藝術家,只需將他關到小黑屋,與世隔絕10個月,不用暴力,就能讓他所有的靈感枯竭,再也無法進行藝術創作。他這種為了毀滅而毀滅的行為,已經偏離正義、正當的軌道很遠了!作為政府主管文化的官員,觀眾很容易看出其瀆職和失職。在鄙棄厭惡他的同時,也在可憐他,他本是一位能干的人,為何異化走上邪路?他有選擇自己人生路的權利嗎?當然有,觀眾允許他布設監控,但不能容忍他恬不知恥的研究理論!
他的下屬衛斯勒都看不過去。默默地收起要匯報的事情,從那時起,衛斯勒的思想行為發生轉變了。后面還將論及。
以上兩位上司人物,刻畫自然,惜墨如金,卻讓其丑惡嘴臉暴露無遺,讓觀眾完成了鞭撻的審美!
三
被監控者德瑞曼,是一位著名作家。他的老師雷曼被封殺,他為了避免被封殺,與當局曲意逢迎。影片一開始上演的劇本,就是德瑞曼寫的。雖然當局允許他創作,且能正式演出,他卻一點不高興,郁郁寡歡。在這個時候,不高興違反常理。我們只能推斷,他不滿意自己的創作。大概是因為曲意逢迎,使得他的作品平淡無奇,缺乏戰斗性。雖然沒有被封殺,但他無法獲得真正的成就感??梢哉f他很痛苦。
對這樣一個聽話的作家,本來是免于監控的??墒怯捎谖幕块L想占有她的女友西蘭,一場無處不在的竊聽還是發生了。當然德瑞曼完全不知道,他一直以為自己家里是安全的。處于監聽中的德瑞曼,只要說錯一句話,就可能被逮捕入獄。他還天真地以為通過自己的影響力,將老師從封禁黑名單中移出來。
他本來想這么一直順應東德政府,求得事業上一路青云直上。在他的生日趴上,幾個朋友認為他放棄了作家的立場和尊嚴,憤然離開。這是他受到的第一次打擊。不久傳來自己的老師自殺的消息,這是第二個巨大的打擊。在竊聽者衛斯勒的幫助下,他發現了自己熱戀的女友的不忠。這是第三個打擊。接二連三的打擊,讓德瑞曼悲憤無比。人生的選擇權永遠在我們自己手里。德瑞曼如果一味順應政府,他的結局就是一個沒有骨氣的文人。但在痛苦和打擊面前,他選擇了改變。他認識到雷曼的自殺,不是第一個,也不會是最后一個,他要揭露東德自殺者的狀況,他變得有戰斗性。他要為自由而戰,為改變而戰。
偉大的目標產生偉大的行動。德瑞曼不再享受舒適自由的生活,他開始秘密寫作,為了安全連女友西蘭都瞞著。為了安全,他十分警覺,一有響動,他就停止工作,收起打字機和手稿,放在地板下藏好。影片連續幾個鏡頭,德瑞曼睡衣、赤腳,藏打字機。一個人被點燃,就會激發出巨大能量,甘愿吃苦,甘愿冒險,甚至將生命置之度外。德瑞曼的選擇,讓他變得高尚和偉大!
西蘭跟德瑞曼一樣,開始都是向強權低頭,妥協!她被迫委身文化部長。每周四要定期去大酒店約會,但她卻跟德瑞曼說自己去見老同學。當德瑞曼揭穿她時,他們爆發了激烈的爭吵?!罢鎸嵉淖约罕任枧_上的你更美”,她聽進去了竊聽者一席開導。生活的選擇權在我們自己手上。你可以選擇屈服,贏得你想要的物質;當然也可以選擇對抗,即使失去擁有的物質,也可以贏得應有的精神。她決定不再委屈自己,她放了部長鴿子。
但部長立即使用自己權力,指示文化局長將西蘭逮捕。監獄里的西蘭,渴望自由。她被審訊,威逼利誘之下,她出賣了自己的男友德瑞曼,告訴了特工人員打字機(定罪物證)藏匿之所。西蘭剛剛完成自我救贖之路,又陷入另一個另自己不安的泥潭。如果特工在家里搜查出打字機,那么德瑞曼就會被監禁。而這正是因為自己的告密。所以當她看到特工正在打開地板搜查打字機,她不忍直視,跑出門。這既是一種逃避,也是一種決裂。德瑞曼被抓,她的生活又有什么意義?還會為此背上沉重的十字架。所以導演安排她車禍死亡的結局,以死來完成自己背叛的救贖。
德瑞曼和西蘭的命運,都因自己的選擇而改變,但又不相同,體現了人性的復雜和追求高尚的可貴!
四
衛斯勒是職業特工,他幾乎沒有自己的私生活,寡言少語,像機器一樣冷峻。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監聽、審訊,時刻關注和提防對政府造成威脅的言行。這次他負責監聽德瑞曼和其女友,以找到他們對政府不忠誠的蛛絲馬跡??墒潜O聽半天,非但沒有發現德瑞曼對政府的不忠誠,而且發現他們很正派很積極。這讓他對監聽的正當性產生懷疑。等他明白,本次監控任務更多是因為文化部長覬覦德瑞曼女友西蘭,想通過竊聽搞垮德瑞曼,然后霸占西蘭。他動搖了。當對行動的目的產生懷疑動搖,注定會發生相應的轉變。這個轉變來自正反兩個方面,正向方面,是監控對象的正派,
真摯的愛情,朋友的真情;反向方面,是上司的腐敗,變態。正反兩個方面因素,促使衛斯勒與他所代表的階層決裂。他選擇了幫助監聽者。
衛斯勒的轉變,讓我們看到,任何時候,我們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。因為難度最大的,也是最痛苦的,莫過于與自己所在階層決裂,因為那樣將失去一切物質基礎,甚至要遭到迫害??梢哉f,衛斯勒做出了最艱難的抉擇。
衛斯勒事后被制裁,丟掉所謂前途,被安排在地下室做苦工。柏林墻倒塌后,他成為一名普通郵遞員。生活雖然清苦,精神卻自由寧靜。他默默做的善事并沒有白白浪費,最后得到了圓滿的回報。德瑞曼查閱檔案得知衛斯勒暗中幫助他的真相,感動不已,專門寫有一本書,獻給好人的奏鳴曲,書本的首頁只有三行字,謹獻給HGWXX/7并致以最深的感謝。這是專門送給衛斯勒的,因為HGWXX/7就是當年他作為高級特工的代號。這雖有理想主義色彩,但符合情感邏輯。
據說電影拍攝過程中,監獄博物館拒絕實地拍攝,理由是故事不真實,當時沒有一名特工發生過這樣的轉變。真實的事件,可能沒有發生過,但不影響電影這么拍攝,畢竟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。面對不合理的,脫離正常渠道的,違背道德傳統的事情,很多人還是會問一問自己的良心??赡茏罱K沒有做出決裂的舉動,但曾經有很多人這么斗爭過!只要存在這樣的思想斗爭,就一定會有做出決裂的案例!
五
1989年,柏林墻倒塌前夕,士兵亨里奇舉槍射殺了準備逃跑的東德青年戈夫羅伊。不久柏林墻倒塌,死者家屬起訴亨里奇。亨里奇的律師辯護道,“亨里奇開槍是在執行命令。作為一名軍人,執行命令是他的天職,他別無選擇?!狈ü儋惖聽枀s認為:“作為守墻士兵,不執行上級命令是有罪的,但打不準是無罪的。作為一個心智健全的人,此時此刻,他有把槍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權,這是他應主動承擔的良心義務。這個世界,在法律之外還有‘良知’。當法律和良知沖突之時,良知是最高的行為準則,而不是法律。尊重生命,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原則?!?br />
士兵最終被柏林法院判處三年半徒刑。1994年3月德國聯邦法院撤銷了這個判決,理由是柏林法院未能充分認識到士兵不應作為此事件責任對象。我們不討論判刑是否適當,我們把焦點集中到亨里奇是否別無選擇?不!誠如法官所言,他有選擇的權力,至少他可以選擇打不準!
生活中,我們很多人會以身不由己,別無選擇為借口,為自己違法犯罪、違背良心的事件開脫。但真的身不由己,真的別無選擇嗎?世界是辯證的。在生活的壓力與生命的尊嚴之間,在法律與良知面前,任何人都有選擇的余地。
盡管衛斯勒這個形象不是根據真實事件塑造的,但導演創造的這個形象,仍然具有典型意義和現實意義,帶給我們的思考是長久和深遠的!它啟示我們,在生活的壓力與生命的尊嚴之間,在法律與良知面前,如何做出合理的選擇。
(原創首發)